发酵罐灭菌效果的验证是确保无菌发酵环境的关键环节,需从微生物杀灭效果、工艺参数可靠性和设备性能稳定性等多维度进行。以下是主要验证方法及操作要点:
一、物理验证:监控灭菌工艺参数
通过实时监测灭菌过程中的温度、压力、时间等关键参数,确认是否达到预设的灭菌条件。
1. 温度验证
- 测温点布置:在发酵罐内部不同区域(如罐体顶部、底部、搅拌轴附近、出料口等)放置热电偶或温度探头,确保覆盖冷点(可能灭菌不彻-底的区域)。
- 验证要求:
- 湿热灭菌(如蒸汽灭菌)需确保罐体各部位温度达到 121℃以上,并维持 20~30分钟(具体时间根据罐体体积和装载量调整)。
- 温度波动范围应控制在 ±1℃ 内,冷点温度需满足灭菌最-低要求。
2. 压力验证
- 蒸汽灭菌时,罐内压力需与温度匹配(如121℃对应约0.1MPa表压),确保蒸汽饱和度。
- 监控压力曲线,避免灭菌过程中压力骤降(可能导致冷凝水生成或温度不均)。
3. 时间验证
- 灭菌时间需从罐体各部位均达到设定温度和压力后开始计时,确保微生物杀灭的致死时间(D值、F值)满足要求。
二、化学验证:使用化学指示剂
通过化学物质在特定灭菌条件下的颜色变化或形态改变,直观判断局部区域是否达到灭菌效果。
1. 化学指示胶带/标签
- 使用方法:将指示胶带贴于罐体内部或培养基容器表面,灭菌后观察颜色变化(如从黄色变为黑色或绿色)。
- 局限性:仅能证明该点接触过蒸汽,无法量化温度和时间,需结合物理参数使用。
2. 化学指示管(剂)
- 原理:含热敏化学物质(如苯甲酸、溴甲酚紫等),灭菌后通过溶解、变色或产生气体(如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孢子指示管)判断。
- 优势:可定量反映灭菌强度,部分产品可通过颜色深度评估F值。
三、生物验证:使用生物指示剂(BI)
利用已知耐热性的微生物孢子(如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孢子、枯草芽孢杆菌孢子)作为挑战菌,验证灭菌工艺的实际杀灭能力。
1. 生物指示剂的选择
-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孢子:常用湿热灭菌验证,耐热性强(D121℃=1.5~3.0分钟,初始孢子数≥10^6 CFU/支)。
- 枯草芽孢杆菌孢子:适用于干热灭菌(D160℃=30~120分钟)。
2. 验证步骤
- 布点策略:将生物指示剂放置于罐体冷点、管路死角、阀门附近等风险区域,同时设置阳性对照(未灭菌的指示剂)和阴性对照(灭菌后无菌培养)。
- 操作流程:
1. 灭菌前,确认指示剂孢子数符合标准。
2. 灭菌后,将指示剂转入培养基中,于适宜温度培养(如嗜热菌55~60℃培养48~72小时)。
3. 结果判断:若所有指示剂均无菌生长,且阳性对照生长正常,阴性对照无菌,则灭菌合格;若有菌生长,需分析原因并重新验证。
3. 挑战性试验
- 通过增加孢子负载(如10^7 CFU/支)或缩短灭菌时间,测试灭菌工艺的耐受性边界,确保工艺有足够的安全裕度。
四、微生物培养验证(间接法)
1. 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
- 方法:用无菌培养基代替发酵液,按正常生产流程进行灭菌和操作(如通气、搅拌),随后在适宜条件下培养(通常需分别进行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)。
- 观察指标:培养7~14天后,观察培养基是否浑浊、是否有菌落生长,判断系统是否存在微生物污染风险。
2. 无菌采样验证
- 灭菌后,对发酵罐内部表面(如罐壁、搅拌桨)进行无菌擦拭采样,或对冷却后的无菌水进行微生物培养,检测是否有残留菌。
五、验证周期与记录
1. 周期性验证:
- 新罐或大修后需进行空载+满载验证;
- 常规生产中,每季度或每批生产前进行物理参数验证,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生物指示剂验证。
2. 记录保存:
- 保留灭菌过程的温度/压力曲线、指示剂结果、培养记录等,确保可追溯。
关键控制点
- 冷点确认:通过物理布点和生物指示剂确定罐内灭菌最弱区域。
- 交叉验证:结合物理、化学、生物方法,避免单一方法的局限性。
- 风险评估:针对发酵罐结构(如管路长度、阀门类型)和灭菌工艺(如升温/降温速率)进行风险分析,制定针对性验证方案。
通过以上验证,可确保发酵罐灭菌工艺的可靠性,降低杂菌污染风险,保障发酵生产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