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echnical Articles

技术文章

当前位置:首页  >  技术文章  >  分子蒸馏装置的常见类型有何结构差异?

分子蒸馏装置的常见类型有何结构差异?

更新时间:2025-08-29      点击次数:23

分子蒸馏装置的三种常见类型(降膜式、刮膜式、离心式)在结构设计上存在显著差异,这些差异直接决定了它们的性能特点和适用场景,具体如下:

一、降膜式分子蒸馏装置

结构特点

- 核心结构:主体为垂直放置的圆柱形蒸发筒,内壁为蒸发面,顶部设有进料分布器,底部连接重组分收集口;冷凝面通常位于蒸发筒中心(呈柱状),与蒸发面保持固定间距(一般2~5cm)。  

- 物料分布:原料通过顶部分布器沿蒸发面内壁自然流下,依靠重力形成薄膜(膜厚较厚,约1~5mm),无需外力辅助。  

- 动力来源:仅依赖重力和物料自身流动性完成成膜,结构相对简单,无运动部件。

适用场景

- 适用于低粘度、流动性好的物料(如轻质油、低分子有机物),因高粘度物料易在蒸发面形成不均匀堆积。  

- 适合处理量较大但分离要求不高的场景(如粗分离),因膜厚较厚可能导致传热效率较低、轻组分逸出不充分。  

- 对热敏性物料的适用性有限,因物料在蒸发面停留时间较长(通常10~30秒),可能引发部分热分解。


二、刮膜式分子蒸馏装置

结构特点

- 核心结构:在降膜式基础上增加了旋转刮膜器(由电机驱动,位于蒸发面内侧),刮膜器通常为刮板或刷式结构,与蒸发面保持微小间隙(0.1~0.5mm)。  

- 物料分布:原料经分布器流下后,被高速旋转的刮膜器强制铺展成极薄且均匀的薄膜(膜厚0.1~1mm),同时刮板会不断更新液面,减少热阻。  

- 动力来源:依赖刮膜器的机械力成膜,结构较降膜式复杂,但仍属于静态蒸发面设计(蒸发筒固定)。

适用场景

- 适用于中高粘度物料(如油脂、树脂、高聚物),刮膜器可打破物料的粘性阻力,确保成膜均匀。  

- 适合热敏性物料的分离(如维生素、植物精油),因薄膜厚度薄、物料停留时间短(通常1~5秒),受热分解风险低。  

- 对分离精度要求较高的场景(如高纯物质提纯)更适用,均匀的薄膜能减少轻组分与重组分的夹带。


三、离心式分子蒸馏装置

结构特点

- 核心结构:主体为高速旋转的锥形或碟形蒸发盘(转速可达1000~5000r/min),蒸发面即蒸发盘的外表面;冷凝面通常位于蒸发盘内侧或周围,与蒸发面的间距可通过离心力调节。  

- 物料分布:原料从蒸发盘中心加入,在离心力作用下迅速向边缘扩散,形成极薄的液膜(膜厚可低至0.01~0.1mm),且液膜更新速度极快。  

- 动力来源:依赖离心力实现成膜和物料分离,结构复杂,包含高速旋转部件和精密轴承系统。

适用场景

- 适用于高粘度、易结垢的物料(如聚合物、沥青质),离心力可克服物料粘性,避免在蒸发面残留堆积。 

- 对热敏性极-强、要求极-致短停留时间的物料(如活性肽、酶制剂)尤为适用,物料停留时间可缩短至0.1~1秒,几乎无热分解风险。  

- 适合高纯度、高附加值产物的提纯(如医药中间体、稀有香料),因液膜极薄、分子扩散效率极-高,分离精度远高于降膜式和刮膜式。

  

三种类型的核心差异体现在成膜方式和液膜厚度上:降膜式依赖重力(膜厚、效率低),刮膜式依赖机械力(膜较薄、效率中),离心式依赖离心力(膜极薄、效率高)。选择时需结合物料粘度、热敏性、分离精度及处理量综合判断,其中离心式因性能优异适用于高-端场景,但设备成本和维护难度也最高。

020-34141914
欢迎您的咨询
我们将竭尽全力为您用心服务
2020960864
微信咨询
版权所有 © 2025 霄汉实业发展(广州)有限公司  备案号:粤ICP备18157387号
技术支持:制药网  管理登陆  sitemap.xml

TEL:020-34141914

微信咨询